2013-10-26
EIA稱,中國9月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 BP認為,中國原油年凈進口量比美國少1.5億噸 《金融時報》分析,中國在此領域將鐵定超美 外媒援引EIA一位人士的話稱,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以至于國際石油價格開始用人民幣定價,并使美元的地位下降 原油凈進口最大國是誰? 近日,美國能源部旗下的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報告稱,中國已在9月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主要由于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快,且汽車銷售表現強勁,“9月,中國的日均原油消費量較產量多出630萬桶,這意味著中國必須進口同等數量的原油來填補這一差額。” 其實,無論EIA的預測靠不靠譜,“長遠看,隨著中國需求的不斷上升及美國自給率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原油凈進口領域將鐵定超過美國”,隨之而來的是,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價格形成機制總體上將發生深刻變化。 EIA稱:中國是原油凈進口最大國 這不是EIA第一次“預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兩個月前,EIA將“超美”時間定在“2013年10月”,且“將在2014年全年保持這一頭銜”。 EIA當時稱,中國10月需求同比會增長2%,“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1100萬桶/日”。中國10月燃油供應量可能僅增長8萬余桶/日。這意味著,進口量需要較上年同期增加14萬桶/日才能彌補供需缺口,“據此計算,10月中國液態燃油凈進口量預計將達645萬桶/日。” 除了EIA,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今年4月也發布報告稱,“隨著中國煉油產能快速增長帶動的需求等因素,中國會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 從EIA的最新報告看,“超美”時間表提前—報告稱,中國原油需求的穩定增長已經使其在2013年9月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EIA預計,2014年,美國燃油凈進口量將減少12%,至557萬桶/日,創1986年以來最低水平。屆時,中國的凈進口量則有望提高6.1%,至657萬桶/日。 但EIA的報告稱,由于美國的人口總數僅相當于中國的1/3左右,因此人均原油消費量仍遠高于中國。報告顯示,9月美國的原油及其他液體化石燃料消費量為1860萬桶/日,而中國為1090萬桶/日;與此同時,美國原油及其他液體化石燃料產量為1250萬桶桶/日,而中國僅為460萬桶/日。 BP稱:中國年凈進口量比美少1.5億噸 對于美國官方的預測,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10月12日公開回應稱,“2013年中國前三個季度原油進口,如果我沒記錯,數量上應該增長了5.4%。但我沒有看到美國的數據,所以沒辦法比較9月當月究竟是中國進口原油多一些,還是美國更多一些。” “從今年中國原油以及其他能源和資源型產品進口的情況來看,這幾年進口的數量確實在增加。”對于未來石油進口的問題,鄭躍聲的回答頗為官方,“我現在還很難作出預測。” 在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看來,中國9月原油凈進口量超過美國,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不能代表全年趨勢。他認為,2013年,中國石油凈進口量不會超過美國,美國全球第一大石油凈進口國的地位“不會改變”。 數據顯示,9月中國凈進口原油2561萬噸,相較于去年同期1988萬噸的凈進口量,同比增長28.8%,確實出現較大幅增長。但前9個月中國凈進口原油2099萬噸,相比去年同期增幅僅5.77%。 今年7月,英國石油(BP)在最新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也顯示,2012年,美國原油凈進口量為4.25億噸,中國凈進口量為2.762億噸,這意味著,中國與美國原油年凈進口量有高達1.5億噸的差距。 外媒:中國在此領域將鐵定超過美國 不過,《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中得到的一個觀點是,就長遠看,隨著中國需求的不斷上升及美國自給率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原油凈進口領域將鐵定超過美國。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就分析,“這個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增長將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與此同時,得益于水力壓裂技術及最初用于天然氣開采的頁巖水平鉆井技術,美國石油生產過去五年間“顯著復蘇”。 資料顯示,2005年開始的頁巖氣革命,讓美國能源的自給率逐漸提高,還讓天然氣價格不斷下滑,這又讓美國重新成為全球的制造業中心和化工中心提供了良機。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則是,“美國石油總需求中由進口石油滿足的比重降至198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國能源顧問公司PIRA的說法,美國已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PIRA稱,這是頁巖油革命帶動美國石油業的最新里程碑。 PIRA的數據顯示,包括天然氣液和生物燃料在內,美國的日產出能源數量自2009年以來激增320萬桶,2013年美國液態油日產出應有1210萬桶,超越去年的首位供應國沙特。“未來多年,美國仍可確保全球最大石油供應者的地位。”PIRA稱。 去年11月13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也曾預計,2017年,美國將取代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 專家:原油依存度過高并不是好事 分析人士認為,這對于原油依存度很高的中國來說,并非好事。這意味著,中國未來或不止受制于地緣政治沖突不斷的中東地區,還將進一步受制于掌控金融市場和供需層面兩大武器的美國。 不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美國想完全擺脫對進口的依賴短期很難達成。同時,雖然頁巖氣證明了自己的成功,但本身面臨著污染環境、破壞地貌等不確定性。 事實上,中國也在大力發展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石化能源的替代產品。而關于中美進口原油數據的討論,本身也在預警中國要加快轉變。 “必須努力進行原油替代。汽車燃料替代品可以選擇生物柴油、電、天然氣、燃料電池等。”林伯強說,但原油替代產業發展緩慢,原因包括原料、基礎設施滯后和經濟性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政府盡快制定相關政策,包括為新技術的開發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創新,鼓勵人才和資本向原油替代產業流動,制定引導新技術、新模式開發的融資政策,為原油替代產業創造便利的融資條件等。 市場:部分國家已用人民幣計價結算 在《金融時報》看來,在新的能源供應格局下,市場變化已經顯現。“在美國,政治家和分析師正在探討的問題是,美國對進口石油的需求下降,能否為美國政府擺脫中東創造條件。”《金融時報》分析,但真正的問題,并不是在石油供應上更加自給自足的美國能否擺脫中東的爛攤子,而是對石油進口依賴度提高的中國是否會被迫參與中東事務。 《金融時報》還分析,面對較小的石油生產國時,中國買家已能對付款條件說一不二,“這種商業相對實力的變化還將加速,因為美國石油需求的疲軟,將迫使尼日利亞、安哥拉等非洲石油出口國相互競爭,從而在亞洲地區找到新的買家”。 不僅如此,外媒援引EIA一位人士的話稱,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以至于國際石油價格開始用人民幣定價,并使美元的地位下降。 事實上,部分國家已開始采用人民幣計價的方式結算原油貿易。2012年5月8日,據報道,伊朗方面證實,該國接受“供應給中國的原油部分以人民幣支付”。 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此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原油用人民幣結算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在全球地位中達到或接近美元這個全球性貨幣,“但從目前情況看,人民幣作為金融交易品的功能相對不足,且美國本身也不會放棄美元的霸權地位,尤其是,與國際油價掛鉤,實際上能讓美國獲得極大好處,因此,當下,美國幾乎不可能放開美元的霸權地位,迎來競爭對手,并讓自己的石油利益受損”。
|